在这个凡事都以金钱来衡量一切的社会,我们需要一些能使我们感动的故事,我是一个爱狗的人,希望和我一样爱狗的人们能够和我产生共鸣:他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就应该像对待他们
+ y. g8 z8 h: h1 j6 d
& b$ u( ?6 t7 j3 T# H2 N+ [ 关于狗的故事
# K+ Q7 t. [; [* j0 m0 |& }父亲不吃狗肉,也不许他的孩子们吃狗肉,母亲说这是满族人的规矩。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都是忠规忠矩的孩子,严守父命。一次,弟弟上他的朝鲜族同学家去,回来后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同学家杀狗的情形,谁知父亲大发脾气,不许弟弟再看杀狗,越训越有气的父亲还把弟弟带回的辣白菜扔到了屋外 。
' B3 J, `" P6 Z
7 ~+ r% t( l7 W0 u1 v“不许吃狗肉”是家规中的“高压线”,从不敢逾越,直到今天,每每看到同窗、同事、同志、同桌大吃、特吃狗肉时,尽管有时近在眉睫,也毫不垂涎,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童子功”吧。看来,严格的约束,坚持下来就是养成,有意识的养成就是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变成了“自然”,变成了一种素养。
: S% J# t: H$ [0 |# S2 M6 ?, U' N! {7 H) r/ z* |0 m0 T5 x- ?6 T
童年时只知道“不许吃狗肉”,从没有敢问过“为什么”,后来回到乡下老家,看到乡下的叔叔养狗,却不卖狗也不杀狗更不吃狗肉,狗老死后就埋到山上。年迈的奶奶说:狗是满族人的救星,狗是忠臣,当年努尔哈赤老汗王被追杀到山林中后,被大火团团围住,眼看就要被烧死了,突然有一只狗跑来,用身体滚灭了汗王周围的大火,救了汗王后,狗却累死了。汗王登基后,封狗为“义士”,满族人是个讲究忠义的民族,教育后代不吃狗肉,不穿狗皮,逢年过节还要祭祀狗的救主义举。这段“狗救汗王”的佳话,是传说还是史实,以不得而知,但满族人的“不吃狗肉”的习俗却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我也因此懂得了不许吃是因为不该吃。5 X$ \% q5 K; \- O* i E) p
5 o* {! W7 G- a1 N' e! e上中学时,历史老师也是满族,在讲到“甲午海战”一节时,充满激情的讲到邓世昌英勇抗敌率领众将领与敌舰同归于尽后,并未牺牲而是被他的爱犬拖到了甲板上,邓世昌信守“誓与军舰共存亡”的承诺再次跳入大海,狗又一次把邓世昌托起,最后邓世昌用衣服裹住狗的头,抱着狗一起跃入大海。看到历史老师满含泪水的双眸,我更加相信了这有史料记载的“狗具有忠义的素质”的观点,这也算是对奶奶“狗救汗王”传说的一种理论支持。我笃信这样的生命的确不能吃。+ d. H2 [6 D- r( w: z
/ u# V$ p) L! u' L' p) s! r
八七年的“五六”火灾前,父亲也养了一条狗,着火的那天晚上,父亲正在一所校办工厂打更,那是个离居民区很远的地方,当大火逼近城区时,狗拼命的拍打父亲打更的小房门,当父亲锁好所有的库门时,火已经进院子了,狗叼着父亲的衣角扒开院门冲了出去,父亲的半个脸及前胸都被火燎起了泡。狗带着父亲拼命的向家中跑去,又跟随家人一起在城外的小河旁避难。我赶到灾区,看到废墟中的亲人虽衣衫不整,却安然无恙一个也不少,动情的抱起了这条救命狗。母亲和家人被我接来后,父亲在家里的废墟旁搭了个小棚子,那条狗伴随父亲渡过了灾后那段艰难日子。也就是那一年,一群外地的民工把狗偷去吃了,父亲第一次愤怒的与人打了起来。是啊,这是父亲在无数个寂寞的日子中唯一的追随者,怎么忍心让人煮了呢?) C( T/ Y9 P6 [7 D6 w; ? }, a1 Q
- ~( n3 b0 @1 M7 e7 D Q. k许多年过去了,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淡化了人们的民族角色,许多习俗也逐渐被赋予新的含义,生活的风霜雨雪使我悟到了儿时的“不许吃狗肉”,是父母用另一种方式教育我要知恩、感恩、重情义。真的希望那些如今吃着热腾腾狗肉火锅的满族后裔们能够“狗肉穿肠过,忠义心中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