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文章对高加索犬同样适用
- o4 I8 N5 N# m关于赛级犬,我想做一下如下解释.+ @. J( Y' x. E9 f! X) m
$ R: o7 ^3 T0 P究竟什么才算是赛级犬呢?有如下几点要求:
. | L0 ]+ c% \9 i; b9 |5 o' Y
6 s2 }6 a' I+ k一,必须是纯种犬.
3 B; ^/ f* f2 V- H. D' Q2 p5 F/ s1 K! c3 j0 y" {# Z) u
二,要附合犬种标准.不能有标准规定上的失格,包括毛色,牙齿咬合,结构方面等.
; }3 E2 z9 R* q, s* t- P! o) s' E2 K0 L1 H- u: ~9 ?$ N4 u
三,必须是健康的,比如不能是单睾,不能有关节发育问题等等
7 W# T! g$ i& _0 }* M1 B7 n K0 [( {9 W1 `8 o
四,不能有标准不允许的人为因素,比如染色,标准不允许的手术,不应该断尾的断尾等.0 |: ~8 k9 R- L' P; g' L7 O: o) ]7 o, O
; w. D4 c( u! ^( I. G, z* b$ `
五,必须是性格方面没有缺陷的犬只,先天性的胆怯或凶暴的犬只都是要被淘汰出赛场的.
! O0 B6 \2 q( c2 |
! M+ W; z) J P六,必须各方面都非常接近标准.并且在赛场上有赢的可能性.
+ C8 w) F5 g, u: y/ U, n(注意,这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有赢的可能性!不是能牵着上场转一圈的就是赛级犬了,而是一定要极接近标准并且有赢得比赛的可能性.现在比赛的报名很容易,只要纯种且不失格,能牵着走,并且交几百报名费就可以上场的了,但能上场的不代表这只就是赛级的素质。培养只能上场的狗很容易,但培养出来一只真正具有比赛素质的赛级犬却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看到有些上场比赛的犬只后感觉还没自家或平时见到的普通狗漂亮的原因,真诚的希望繁殖者们能维护比赛级犬的尊严和名誉,必竟比赛的目的除了照个照片好卖狗外,更重要的,是去展示出自己的繁殖水平。)
0 K* x! y( N) x- [
' p9 X5 V( H7 F& \七,要经过严格训练和赛级美容,社会化强,稳定性佳.(有些品质极佳但没有经过训的犬只,只能说有赛级犬的姿质,而不能称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赛级犬) v* {" y7 X% }' _
. W. ~. F- {* g* k
只有附合以上要求的犬只,才有资格被称为一条赛级犬.- O- t q! F- |+ w7 y2 S# Q7 K
! T6 ^/ T( a3 Y5 `/ e; C
由此可见,挑选一条赛级犬,并非从冠军犬后代里抱一只出来那么简单的,众所周知,冠军犬的后代并不是只只都是冠军犬的,往往一窝或几窝里能挑出一只就很不错了.当然,我们还是愿意从名犬的后代里挑先犬只的,其原因在于虽然冠军犬的后代并不一定都是赛级犬,但后代中成为赛级犬的可能性要比普通犬只的后代大得多.: N8 J- e- y6 X. i# q+ N
6 ^* s- w3 M9 y* n: x* x, J6 ?4 B
关于芯片,关于证书,我在上面没有提到更多,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内管理还不规范,证书芯片等并不能说明狗的品质.其次是证书芯片等对于比赛犬只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比赛时审查不会上来先看你的狗是哪里发的证,有没有打芯片,而是在看犬只本身的素质.而对于血统极强的狗,繁殖者一般都是做的多年的系统繁殖,而一个血系都是有自己的遗传特征的,懂行的专业的朋友一般都能看出来,所以专业的繁殖者往往都不是先注重证书,而是凭眼力来注重狗本身的素质.而芯片证书等,往往都只是辅助记录便于查询的工具而已.必竟血统证是可以做假的,但狗的品质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归根到底,确定狗的品质如何还是要把眼光着重放在狗的身上。
; q3 P" R3 L: E7 \0 \
) N) _; [9 a) `5 h$ c8 a6 `由此可得知下面的三种普遍存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1能上场比赛的,就都是赛级犬;2有血统证的,就是赛级犬;3新生的一窝就是赛级犬。: m5 [/ p. F. b+ a) l! z2 _, b
# F9 H3 N) N) \) f
而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成长到能看出来结构的年龄,经过挑选和后天的及训练,附合上文中提到的七点要求的犬只,才能称之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赛级犬。: V" z ?7 O- r8 R. X8 {3 Y* C
( z& V# i$ p" v4 ?+ m, b希望上面的内容对大家理解和认识"赛级犬"这个名词能有所帮助.
& s" v4 g! c0 n5 v$ }- x, `
# k+ p, _+ r$ @6 C D8 V2 c2 u& t以上内容为本人原创,版权归北京舶来犬舍(狼行成双)所有,如有转贴请注明出处,谢谢.
8 y# j, E. X- ^4 A# j3 p(原文作于2006年9月,于2011年4月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