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自闲即读子史诸集 暇则取子平渊海大全 略为浏览亦颇晓其意 然无师授而於五行生克之理 终有所未得者 复读三命通会 星平大成 滴天髓阐微 悉日参究尽夜思维 乃恍然命之不可不信 而知命之君子当有顺授其正 不觉畅然自失 悔前此之揣摩未至命之造化精微 困神而明之变化从心矣
2 f. k- _. X7 ]0 {7 T/ j) r 圣人罕言命鲁论终篇 又揭示数命二字 盖恐人不畏天命 又恐人不知天命也 禄命之书精者甚少 学人通儒以其术数小道 多不屑为 即问晓之亦不曰 为之曰者亦江湖技流 安望其理明词达 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命之所存大贤大圣且顺而授之 是命学之不可废也6 e4 Q) {! z8 F% F8 t
天之所赋者命穷通寿夭 系诸气禀之先 虽大贤大儒莫能移易 故君子居易以挨命 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然命之理 余涉猎群书颇领旨趣 理出于於正 立法之善 其间颇有不根之言 进退之说 无确然一定示人之见 后世缘此 立说益多 益滋人惑 虽授受不过袭谬 殆若行者迷道 问盲人指示矣 尽皆招摇售术 听其言则是 校其理则非 竟稀有能寻其堂陛而撮其枢要也 呜呼 非人惟诬人 实自诬也 予深慨矣 由是?潜心苦修一旦怃然有得 始觉其理有正途断无旁出 取诸先贤之正理 辞诸不妥之地 名之曰《命理探源》
$ j/ j) b6 e. u9 L) B& M 人生少壮之年意气英发不可一世 视天下事无不惟所欲为 经世途之磨折 阅人事之迷潭 意气顿消 颓然自废 虽有义不容辞 情不能己之事 亦概诿之曰:是有命也不可强也 知此乎彼少年之妄为 衰年之自弃 亦幡然而自省也 余初入其道未易索解 学而进之 则由显达微 寻流溯源必有确然而得其指归者+ L2 ?3 P: {* h' J
自古贤达之士 博道经典 贤理书性 深明造物发端 五行无不通晓 现世上不肖术士无能通变, r1 u" h0 m" ?0 @" a: \
运用五行造化 不晓阴阳五行生克之幽微之理 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 五行变通之道 取法甚多 难以言传 而当在幽微之处探究其奥妙$ }) }. z# P; C+ I* d, P8 H
阅兴旺尚有五法 一曰当兴 二曰崛兴 三曰聚兴 四曰中兴 五曰末兴5 `" Y0 n$ j( V- `1 V, ?( u: K# y
术数的精通 有赖信崇者之直觉体悟 颇有主观性随意性 有悟乃成真无悟必生伪 所谓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
) I% G" m' H7 L5 g' a9 u0 i0 M, {. d
# ^3 F7 E4 I4 p! {独到书於庚寅年甲申月己亥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