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2011-8-21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故事的缘由
/ p/ M# R3 @3 i$ D2 v* _% U0 C- w! I+ O% R4 E# L9 a
在远古时代,一群赤身裸体的部落人结成一个小队出来活动。他们在草木茂盛的大平原上披荆斩棘,手中紧握着带有骨制尖头的长矛,其中一些人还随身带有原始的弓和箭。他们的身体形状、大小和我们今天的人类已经相仿佛,但是,他们的动作表情更接近于动物的特性。他们黑亮的眼睛常不停地四下张望,眸子里透出几分恐惧,那情形宛如不断被呵斥而受了惊吓的野兽一般。这时候,地球上自由的人尚未出现,人类还没有成为地球的真正统治者。那些战战兢兢的部落人只有时刻警惕着灌木丛中隐伏着的危险。 " B# a' q' |2 i
! |# r6 c5 k; k4 G0 I3 c( T9 `2 n
部落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更强大的原始部落开始强迫这个弱小的部落离开他们原有的狩猎场所,前往遥远的人地生疏的西部平原,在那里出没的大型猛兽比他们原先地盘上的要多出许多。这个弱小部落的首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可惜几个星期前由于遭到一只剑齿虎的凶猛攻击而不幸殒命。虽然这只剑齿虎也受到了长矛致命的一击,但对这一个不幸的小部落来讲,那已谈不上是慰藉。
G1 `1 e: ]# l$ j0 m2 s
9 E% W1 i/ `; W4 v3 F/ R 由于长途跋涉,对这个部落来讲,最大的困扰莫过于睡眠不足。在原有的领地,这个部落的所有人都围绕着营火入眠。在他们的周围,会跟随着一些形迹可疑的胡狼(Jackal),①替他们站岗巡夜。一旦猛兽接近,胡狼便会高声嗥叫,唤醒部落人。但是,当时那些未开化的部落人并不知道有意识地利用胡狼。每当胡狼斗胆接近篝火,他们若不愿意浪费手中的箭矢,就会投掷石块,轰走那些令人生厌的家伙。
. x9 M% r$ g" r( r: u4 M# L! H
2 L$ J1 A, c# d1 Z) M$ |3 i 他们就这样疲惫、沉默地迁徙着。夜幕不久将要来临,但是,这个部落还没有找到一块适合点燃营火的地方,以便烧烤忙活一天猎获的一头野猪和吃剩下的那只剑齿虎肉。
( [: ^9 y6 K6 H; O8 d% C5 E( z$ y) T+ ~' M s" {% d
突然,他们变得像警觉窥听的鹿群一样,所有人的头全紧张地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听见了嗥叫声。这种声音只可能是具有抵抗能力的动物发出的,因为,当时被追逐的弱小动物基本上都已掌握悄然无声地走动。随后不久,这个声音又响起来了。是的,这正是胡狼在狂吠。部落人站着奇怪地扭动,他们在倾听来自更美好和危险更少的时代的祝福。那位高额头的年轻的部落首领做了一些其他人不理解的事情:他从猎物身上割下一块肉,然后扔在地上。其他人可能会抱怨,他们的生活还没有富裕到可以将烤肉乱扔在草地上的地步。也许,这位年轻人自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只是一种直觉,也许他希望这些胡狼在他们的周围。不管怎样,他还多次在他们走过的道路上扔下一小块一小块的野猪肉。可以理解,其他人视这种玩笑并不可爱。首领只能用抑制饥饿者的愤怒来摆脱胡狼。最终,全部落的人还是围坐在了篝火旁。当吃饱之后,整个部落又和睦平静下来。
* e0 Z; I! E+ ~5 r$ d* o. ~0 Q' j2 z0 O; I
有一次,人们听见了胡狼的嗥叫声,它们发现了扔在地上的几块骨头,于是就沿着部落人的踪迹来到营地旁。一位部落人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部落首领,然后起身在火光尚能照着的稍远的地方放下了几块骨头。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发生了:人类第一次喂食一种有用的动物。
u$ k. k8 T' `; B) d. ~$ j4 [4 R8 ^9 ~4 ~
今天,整个部落可以安心地睡觉了,因为胡狼蹑手蹑脚地在营地周围徘徊,它们是忠诚的卫士。当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部落人因睡眠充足而倍感身心愉快。自此以后,胡狼再也没挨过石块儿。 ' P: _0 D$ @& c- u; b3 p) r
2 e( j! |) K( [& w, H随着时光流逝,世代交替,胡狼逐渐变得驯服,胆子也越来越大。它们甚至组成庞大的狼群,栖息在部落营地的周围。野马和野鹿相继成为人们的猎物。胡狼改变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开始时,它们只是夜间在营地周围徘徊,白天则躲进灌木丛深处休息。以后,最强壮和最精明的胡狼变成了日间活动的动物,它们紧紧跟随着狩猎人的队伍。
: N3 o1 f r: u! c7 v
+ @9 D! q3 ?. \& a) r c/ ] 曾经可能发生过这样一段插曲,部落人发现了一匹怀孕且受了长矛射伤的母马踪迹。猎人们非常兴奋,尤其是在他们的食物长期匮乏的情况下。由于在部落人吃饭时,胡狼多数情况下分不到一点吃的东西,所以,它们比往常更感饥饿地追随着猎人。这匹受伤的母马由于失血过多,体力不支,预感难以逃脱,只得使出最后的看家本领:它在同一条道路上来回奔走,待跑了相当距离之后,它突然从道路的右边向左猛地跳进灌木丛中。这种本能的诡计常令动物逃脱猎人的追捕,这次同样也不例外,猎人们不知所措地站在野马足迹消失了的地方发愣。 5 ~ ?7 d+ V) ^2 k9 b8 W
) B1 @) J4 p h( Y 胡狼跟随着猎人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们还不敢太接近喧闹的猎人。它们追踪着猎人的脚印,而不是受伤母马的足迹。可以想见,胡狼对追踪受伤母马的足迹不感兴趣,因为,它们压根儿不想只靠自己去穷追猎物。但是,当一再从部落人那里获得品尝猎物的犒赏以后,它们开始把沾血的足迹和即将到手的食物联想在一起。
, o3 r$ Y. w$ j% }( _
) |0 g% j& s9 g! b. s j; c$ N 这一天,胡狼感到特别的饥饿,鲜血的味道更加刺激它们的食欲。这样,依附者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胡狼的首领是一匹上了年纪的、鼻脸呈灰色的母胡狼,它发现一条被猎人疏忽的带有母马血迹的岔道。于是,胡狼群纷纷拐进这条岔路,独自追踪着血迹。此时,猎人们已经知道,母马会故伎重施,所以他们也折返回来仔细搜寻。当猎人们也陆续来到岔道口的时候,他们听见道路的一旁传来了胡狼的叫声。尾随一看,发现草地上留有许多胡狼的脚印。从这一天开始,追踪猎物时的顺序便形成了,同时,它也奠定了日后人和狗一起狩猎时的模式:狗在前追踪,猎人则紧随其后。胡狼比猎人更快地追上母野马并缠住它。如果成群的狗能缠住一头大型的野兽的话,不安的心理活动会促使它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被追赶的鹿、熊和公猪即使能摆脱人类,但它们在逃生路上还必须跟狗搏斗。当它们陷入对狂妄矮小的猎犬不断逼近的愤怒之中时,它们显然忘了后面还有更危险的追捕者。同样,这匹精疲力竭的母马认为,胡狼只不过是嗓门大而胆子小。一旦哪只胡狼胆敢靠近,它便用前蹄猛踢。母马气喘嘘嘘地在原地打转,它早已打消了逃命的念头。不久,猎人们听到胡狼的狂吠声。循声而来,他们发现母马仍呆在那里。首领发出暗号,众人一声不响地将猎物团团围住。胡狼见状四散奔逃。随后见猎人没有什么动静,它们又重新恢复了平静。这时,为首的母胡狼顾忌全消,它对着母马猛吠。受伤的母马终因体力不支而扑倒在地。母胡狼急步蹿上前去,紧紧咬住母马的喉咙。直到部落首领走上前来观察死马的动静时,母胡狼才稍稍后退了几步。这名首领也许就是最先抛肉片喂胡狼的男子的后代。他割开了仍在抽搐的母马的腹部,并掏出一部分内脏。他的眼睛没有直接看着胡狼,而是凭直觉,将掏出的内脏丢到胡狼旁边一点,而不直接丢给胡狼。灰鼻脸的母胡狼稍微后退了一下。由于男子没有威胁之意,而且发出了他时常从营火旁传出的轻柔的声音。于是母胡狼便急速奔上前。当母胡狼衔着战利品,一面咀嚼,一面准备离开时,它又胆怯地偷眼望了一下那个男子,同时还左右轻摇着尾巴。这是胡狼第一次对人类摇动尾巴,也是胡狼向家犬方向又迈进的一步。 - j; `) T- ^" |6 F& ]
u0 m9 S3 c2 ]
然而,即使野生动物都机灵得像犬科动物那样,它们也不可能因一次突发灵感而产生全新的行为模式。除非同样的状况反复出现,它们才能因多次相同的经历和反应而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同样的,这只母胡狼大概也是经过几个月之后,才再度回来给猎人作向导来捕获另一匹受伤的母马。至于固定且自觉地带领猎人并缠住猎物,那已是多少代以后的事情了。
+ a3 H4 w+ M- j$ B, t- P2 {
3 L" z; g9 n* W: R 在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时候,人类似乎才开始过定居生活。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当时的第一批房子,出于安全考虑,是建在湖泊和河流、甚至是在波罗的海浅滩上的木桩结构建筑。我们知道,当时狗已经成为家养动物。研究人员曾在波罗的海浅滩上住家的遗址中,首次发现一种小型尖嘴狗的头盖骨。该遗骨虽然明确显示,它具有胡狼的血缘,但同时也具有明显驯养过的特征。虽然当时的胡狼比现今分布还广,但到波罗的海沿岸就看不到它的身影了。因为人类在朝西和朝北方向迁徙时,带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可能已是跟随营地迁移的半驯服的胡狼,或者就是被驯化了的狗。当人类在水上搭建住房并发明独木舟时,人与四脚随从的关系无疑要发生改变,因为它们尚不能保护人类的住屋。可以假定,当时人类最初从野营移居到湖面木桩住宅时,应该会选带一些特别听话且擅长狩猎的,但尚未完全被驯服的胡狼,使它们成为家犬。
+ \+ y# |, H3 m" E" W, y, J7 d
, C) a: `" V, @; b, M) J0 w/ P( R6 m 纵使在今天,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一套养狗经。最原始的做法是让狗群处在人的住所周围,狗和人保持一种松散的关系。但在欧洲的村落,我们发现一种特殊的养狗方法:几条狗同属于一个特定的人家,跟随同一个特定的主人。这种关系似乎是随着湖上住家的发展演变而成。适应湖上生活的少数狗自然会进行近亲交配,于是家养化的特点便遗传了下来。对于这种猜测有两个实例为证:第一,脸鼻较短、头盖稍圆的古代狗确是胡狼被人驯养后的产物;第二,这种古代狗的遗骨几乎都可从湖上住家遗址中寻找得到。 1 A5 s" V; u# W5 J9 ^
: A8 _8 P9 S5 S# x+ `
湖上人家的家犬一定非常驯服,它们要么会搭乘独木舟,要么能从湖上住家游向岸边,然后再爬上码头。至于半家畜化的流浪狗(Pariah Dog)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做这些事情。笔者自己饲养的一条小狗,是在笔者费尽心思连哄带骗后,才终于愿意和笔者共同搭乘独木舟和火车的。 9 l5 f2 \) n( ~2 a2 A
o5 E; V, _, ^$ U# s# f" F+ @' D
当人类开始在湖上搭建住家时,狗也许已经驯服了。即使当时还没有完全驯服,也可能正处在逐渐被驯服之中。可以设想,当时一位妇女或一个正值玩娃娃年龄的小女孩,曾把一只无父母的小狗抱回家养大。这只小狗说不定是众多孪生手足中的惟一幸存者,其他同胞兄弟均不幸遭到剑齿虎俘获而遇害了。这个小家伙也许经常轻声哀号,但因当时的人类感受性比较迟钝,所以没有人对此多加理睬。尽管如此,当男人去森林中狩猎,女人出门捕鱼时,湖上人家的小女孩被这种哀号声所吸引,结果在一个洞穴中发现了这只小狗。这个小东西毫无畏惧地慢慢朝小女孩走去,步伐踉跄不太平稳,然后它舔着小女孩伸出的手。这只柔软的、毛绒绒的小动物使这名新石器时代的小女孩禁不住拥它入怀,并希望永远有它为伴,就像现代少女所做的一样。引发这种行为的母性本能由来已久,石器时代的小女孩模仿着女人的样子,过家家似的喂养小狗。小狗狼吞虎咽的吃相令小女孩非常欣喜,这种欢喜的心情一点也不亚于现代妇女精心准备盛宴,让客人大快朵颐后的欢欣。然而,小女孩的父母一回家却惊见饱餐后沉沉睡去的小胡狼。起初他们当然很不高兴,父亲随即准备把小家伙拿出去扔到水里去。小女孩一面哭泣,一面紧抱着父亲的膝部哀求。父亲踉跄地扔下小狗,正当他准备再把它抱起,小狗却一溜烟地跳进站在屋角哽咽的小女孩的臂弯里。石器时代的父亲自然对他的女儿也不是那么铁石心肠,小狗于是获准留在家中。
& d, N# ~9 R& E- z8 s
- A) G& s! X- ]3 G由于食物丰富,小狗不久后便长得又大又壮。随着它身心的日渐成熟,它的行为开始产生变化,不再成天围着小女孩转。虽然身为部落酋长的父亲从来没去注意这条狗,狗的忠诚对象却从小女孩逐渐转移到她的父亲身上。事实上,如果是野生的狗,这时也已经到了离开母亲庇护的阶段。虽然小女孩在小狗的生活中始终扮演母亲的角色,她的父亲如今却成为野生狗群所效忠的领袖。起初父亲挺讨厌狗总是跟着他,但不久后却发觉,完全驯服的狗在打猎时比半野生胡狼有用得多。那些胡狼整日徘徊在住家岸边,看到猎人便害怕,看到猎物不去追赶堵击,却时常逃开。相反地,经过驯养的狗比野生的同类要勇猛许多,原因是它们跟随着湖上人家,生活受到保护,未曾体验过大型猛兽袭击的苦滋味。因此,狗很快成为部落酋长的亲密伙伴。遗憾的是,石器时代的父亲是经常不在家的,只有当父亲在家时,小女孩才有机会看到昔日陪伴她一块儿玩耍的狗儿。 9 b8 f; `8 p* o* u9 s6 w" F
0 i" Z2 T- c+ u# R; o" ]+ z
春季是胡狼产子的季节。有一天晚上,父亲拎着一个皮袋回家,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拼命挣扎并吱吱叫着。当父亲打开皮袋,小女孩高兴地跳了起来,四只毛绒绒的小东西就在眼前。但是,母亲却皱着眉头说道:“有两只就够啦……”
6 \+ v( p) w# o$ @6 E' @. }/ J8 Y. r) c1 Z, }$ R' u f7 i' [
上面讲述的故事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呢?尽管我们中当时没有人在场,但如果综合所有我们已知的事物,前述故事的确可能发生过。诚然,我们知道的事情很少,这一点不应隐瞒。甚至我们还不能确定,是否除亚洲胡狼(Golden Jackal, Canis aureus)②之外,当时还有其它和人类依照上述方式结伴的动物存在?当时,极可能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还有许多体型更大、外形更像狼的胡狼品种都已经家畜化,以后又相互间同化成一体,就像由数种野生祖先所繁衍而来的众多不同的家畜一样。可以肯定,多数家犬的始祖,不是早先人们设想的北方的狼,否则只有极少数的狗品种具有狼的血缘。支持这项假说的最好证据是,北方的狼确实不是我们众多家犬的祖先。一些品种如爱斯基摩犬、印第安那犬、撒摩耶犬、俄罗斯莱卡犬、松狮狗和其它数种犬,不仅外形而且身体构造上都类似于狼,它们全都产自遥远的北方,但没有一种犬具有纯粹狼的血统。然而,下述的一种假设确实有相当的真实性,朝北方迁徙的人类带着数条已经驯养且有胡狼血统的狗同行,这些狗和带有狼血统的动物反复交配后,很可能会产生其他品种的狼系后代。在本书中,笔者将详细探讨带有狼血缘的狗所具有的奇妙的心理特征。
- K5 o% [5 n; Y% \% K$ ^0 ]) T4 B F* P
[注释]:
! x8 |7 f5 A; S4 P( s①胡狼(Jackal):犬科Canidae犬属Canis狼形食肉动物。分为3个种,亚洲胡狼Canis aureus,分布在欧洲东部和非洲东北部到亚洲东南部;黑背胡狼C.mesomelas与侧纹胡狼C.adustus,分布在非洲南部和东部。胡狼体长可达85.95公分(包括30~35公分的尾长),体重约7~11公斤。亚洲胡狼浅黄色;黑背胡狼赫红色,背部黑色;侧纹胡狼浅灰色,尾尖白色,每一侧有不甚清晰的黑色和灰白色条纹。胡狼栖息在较开阔的地带,白天隐藏在灌木丛中,黄昏出去猎食,单独、成对或集群,以动植物或尸肉为食。常尾随狮或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之后,吃其残余猎物、尸体。当结群猎食时,能捕到羚羊和绵羊那样大的猎物。胡狼在晚上嚎叫,声音比鬣狗更令人恐怖。尾基部有腺体,分泌物恶臭。在地穴产仔,一窝2~7仔,妊娠期达57~70天。胡狼和狼及丛林狼一样可与家犬杂交。 |
|